工商管理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走进20级贸易经济班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4-27浏览次数:25

工商管理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走进20级贸易经济班

为切实把党史知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4月27日,工商管理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来到了20级贸易经济班宣讲。宣讲员孙慧为我们演讲了她的家乡于都,中央红军曾经出发的地方。

    在2006年9月20日,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文章,开篇是这样写的:1934年10月的赣南,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从于都河边出发,从这里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走出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次抉择:中央红军主动长征

于都地处中央苏区西南角,是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相对中心的位置。在1933年9月起,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在错误的军事思想指挥下,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面对国民党军的步步紧逼,红军只有主动撤出中央苏区,才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然而,此时突围已不是一件易事。东线,敌人路军威逼其中;北线,敌人重点监视区域;西线,有大山和隘口阻隔,不利于大部队行动;惟有南线,进入了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决策视野。于都正处于西南区,部队可以快速到达预定地点,突破敌人的封锁线。

一个秘密:30万于都人共同保守

红军渡河时,于都河属于枯水期

根据红军回忆录,红军渡河是在10月份,当时于都河、处于枯水期,平均水深为1到3米。而于都河是中央红军出发长征时要渡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面宽600多米,大部队要过河,就只有架设浮桥,这就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在短时间里,从哪里筹集那么多木材呢?老百姓把家里的木板,船板,店铺板都捐献出来给红军架设浮桥。当时有一位70多岁的曾大爷,他把家里全部的木材献完之后,甚至把自己做棺材用的寿木也搬到了架桥工地中。

敌人沿途布下重重封锁线

而敌人早就料定红军会从西南方向突围,于是在沿途布下了重重封锁线。为了监控红军动向,敌人的飞机也时常在于都上空盘旋。

红军渡河在夜间秘密进行

从1934年10月17日夜间至20日,在四天的时间里为了不留痕迹,红军每天下午五点开始架设临时浮桥,通宵渡河后,凌晨拆桥,早上还要把河滩上的脚印清除掉。

在30万于都人民的紧密配合下,8.6万人的中央红军渡河时敌人竟毫无察觉。直到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敌人才知道红军已经向西南突围。这段历史被后世誉为“30万人共同保守的秘密”。

    一双黄麻鞋:承载红军的牺牲精神

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陈列的藏品中,有一双绑着绣球的草鞋,除了做工细致之外呢,还承载了一段不同寻常的革命爱情故事。这双绣球草鞋是谢志坚老人穿过的,在他跟随中央红军出发长征的前夕,是他的未婚妻春秀连夜用黄麻绳精心编织而成的。

幸运的是,在这次战斗中他没有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这双鞋回来找春秀。令人唏嘘的是春秀在红军长征后不久,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20世纪80年代,在他把鞋捐给纪念馆的前夕,他亲手把绣球绑在鞋上,以缅怀自己的未婚妻。最让人动容的不是他们的爱情,而是他们为了国家、为了红军舍去相聚团圆,投身于革命中去。这种顾大我、牺牲小我的精神,存在于每个红军战士的生命里。

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有一面墙上有80双草鞋组成一幅中国地图,代表着那一支脚踏草鞋的队伍,从这里开始跋山涉水,并将足印刻写在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而矗立在于都县长征第一渡河畔中央的——中央红军出发纪念碑,

通过这次的演讲,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新的地方—于都,更让我们了解到中央红军出发的地方,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在。今天,我们带着虔诚,重温革命岁月,脚下的每一寸红色土地,都市触动心灵的地方;明天,我们将牢记红色历史,弘扬爱国精神,当时代向我们发出召唤,我们必定不负时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