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亮点特色

语言与传播学院十大育人特色

日期: 2024/06/06


党建引领促进课程思政

学院坚持“党建+”理念,聚焦大学生品德、思维、认知、行为等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成长思维模式、提升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创建了“党建+跨文化育人”的独特品牌,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党员主导和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红色基因传承、党建主题融入课堂中,融入就业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创作中,做到润物无声,有情育人。



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能力

学院对师资队伍培训非常重视,根据师资队伍现状与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包括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提升培训、高级教师研修班、专项技能(如科研能力、课程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等)培训等,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岗位教师的成长需求。通过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多措并举推进专业建设

学院立足地方和校情,以“新文科建设”发展为契机,紧紧围绕行业发展,创造发展条件,加强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的软硬实力,以多元融合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学院着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一体融合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专创融合、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融合、校企融合。努力培育特色学科专业。同时,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优质精品课程作为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举措。语言与传播学院已有《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翻译》、《大学英语》3门课程被立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综合商务英语被立项为校级一流课程商务英语教研室获评“先进教研室”荣誉称号;“跨文化形象研究团队”立项为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团队立项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多名教师获评“教育教学创新名师”和“课程思政名师”。

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学院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打造“四式一化”的五联特色课堂,即交融式、情境式、案例式、体验式、项目化教学;根据课程的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将真实任务融入项目化教学,并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以实用为导向,“学做一体”,培养学生实战技能;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体验真实情境,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学院将通过“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推动专业内涵的建设,促进应用转型更加深入,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并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商务英语专业教研室获评先进教研室)

(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

(学院磨课说课活动)


素养教育增强优良学风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学院高度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文明素养教育,真正实现学生“日日常规有人管,天天努力见成效”。学院多措并举助力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常规教育和习惯养成方面入手,通过系统化文明素养教育,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建立良好习惯,提升自理能力。学生从点滴着手,规范自身,齐整内务,遵纪守法,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素养,从而让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健康生活、幸福成长奠定基础。

第二课堂开展有声有色

学院着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开展学院特色一院一品第二课堂活动,多次举办了如“红色故事翻译大赛”“英语短剧大赛”“配音大赛”等一系列学生研究、阅读、写作大赛,让优秀生脱颖而出,形成激励机制,影响和带动全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也让学生在英语竞赛的舞台上展现新时代学生的风采。

(语言与传播学院第三届英文短剧大赛)

(语言与传播学院第二届英文歌曲大赛)

天工文化培育创新品格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立德树人,践行育人使命,弘扬天工文化,砥砺创新品格,学院通过会议、社会实践、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立德树人、天工文化育人活动。这也是为进一步拓宽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平台、打造立德树人教育的新品牌、发挥杰出校友的力量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起榜样示范作用。学院还积极利用杰出校友资源,组织杰出校友回母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围绕“爱国爱校”、“勤奋学习”“立志报国”等多个主题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宣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学院开展的“弘扬天工文化、砥砺创新品格”优秀校友及教授讲座,不仅为我院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学习机会,也为学院师生与校友提供了情感交流平台,对推进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既让同学们得到了优秀校友的宝贵经验,又提高了同学们面对职场的信心,让同学们对进入职场与社会有更加充分的准备。

(学院学生参加优秀校友讲座)

名师示范带领师生进步

学院十分注重发挥老教授在教学科研中示范引领作用,以及对科研的重视,并举办了教授系列讲座,逐渐向下延伸,形成以老带新和传帮带机制,在课堂教学、项目申报、毕业论文指导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督促、激励、指导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学术研究中挖掘潜力、充分实现个人发展。如学院潘华凌教授、涂序才教授和彭豪教授多次为全校师生举办讲座,深受师生欢迎。在老师们对科研的重视下,学生们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翻译团队师生合影)




科研竞赛并进取得硕果

近年来,语言与传播学院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科研和竞赛工作也齐头并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各类项目10余项,校级课题2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22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译著30余部。


语言与传播学院近年来主持的科研项目(部分)

序号

类别

课题名称

课题编号

立项/结题

1

省社科规划项目

大学英语课堂多维动态反馈机制的研究

13WX332

结题

2

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培养研究

YY1332

结题

3

省级教改课题

论人文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重要性的研究

JXJG-17-28-2

结题

4

省级教改课题

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JXJG-2017-28-3

结题

语言与传播学院近年来主编参编的教材(部分)

序号

编著名称

出版社

字数

ISBN

成果时间

1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论著(20.3万字)

978-7-5674-2951-2

202212

2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能力培养研究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教材(20万字)

978-7-5221-2415-5

20231

3

小学英语课程与

教学论

北京出版社

教材(32万字)

978-7-200-16274-5  

202111

4

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教材(20万字)

978-7-5221-2410-0

20231

5

商务英语翻译与

教学研究

中国商业出版社

教材(21.5万字)

978-7-5208-2156-8

20228

6

商务英语教学研究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教材(21万字)

978-7-5612-8457-5

20229

7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创新

吉林大学出版社

教材(20.7万字)

978-7-5768-0703-5

202212

8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吉林摄影出版社

教材(31万字)

978-7-5498-5301-4

202112


语言与传播学院近年来申请的专利(部分)

序号

专利名称

专利类型

专利号/授权号

授权时间

1

一种便携式英语教学板

实用新型

ZL 2021 2 3004601.4

20224

2

一种翻译教学用辅助装置

实用新型

ZL 2011 2 0481412.3

20224

3

一种新型英语教育用单词教学架

实用新型

ZL 2021 2 0036202.7

202111

4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英语学习平台

实用新型

ZL 2021 2 0611446.3

202111

5

英语助教仪

外观设计专利

ZL 2022 3 0415808.6

202311

6

一种便携翻译笔

实用新型

ZL 2022 2847181.4

20231


语言与传播学院近年来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部分)

序号

论文题目

期刊名称

级别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发表时间

1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2021 Internat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Analytics for Cyber-Physical System in SMart City

D

ISSN 2367-4512

ISBN 978-981-16-7465-5

20223

2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商业广告翻译研究

生活文摘

E

ISSN1671-5462

CN63-1059/C

20236

3

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路径研究

中国教师

E

ISSN1672-2051

CN11-4801/Z

20235

4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译汉的影响

客联

E

ISSN2816-3628

CN44-Q1123

20224

5

对汉译日中二字同形类义语的翻译研究

客联

E

ISSN2816-3628

CN44-Q1123

20225

6

新形式下普通高校基探析础英语教学改革

时代教育

E

ISSN 1672-8181

CN 51-1677/G4

202210

7

基于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教学分析

中国教师

E

ISSN:1672-2051

CN:11-4081/Z

20232

8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渗透与培养

中国教师

E

ISSN1672-2051

CN11-4801/Z

202210

9

谈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与研究

E

ISSN0257-2826

CN11-1454/G4

202210

10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中国科技人才

E

ISSN2095-8951

CN10-1256/G3

20228

语言与传播学院近年来竞赛成果

学院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既注重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与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成果明显。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商务英语技能大赛、全国口译大赛等各类竞赛,近三年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个,省级一等奖8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30个、团体奖2个。




考研就业成就前程似锦

在天工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都有着一种不怕吃苦、勇于挑战的精神,语言与传播学院自2020年首届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共有4名同学被录取以来,目前共有近50名学生被湖南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考研升学率逐年创新高。

语言与传播学院始终秉承“勤朴敏信”的校训,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具有鲜明特色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能够在商务、经贸、旅游、传媒、外事等多个领域胜任工作,毕业生就业率高,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优秀校友谭丽华

业务范围涵盖北欧、北美、大洋洲、亚洲等区域业绩达到出口额近2000万美元

优秀校友李鹏

重庆旭品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7级熊晴雯同学创新创业省级重点训练项目立项)

2020年互联网+创新创业答辩会)



6)实践活动培育思政教育

学院以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双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载体,着力打造学院“三大品牌”实践活动:一是“弘扬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课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广泛开展红色实践,传承红色基因;二是“传承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型活动组织学院学生,强化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三是“强化榜样力量”,通过邀请校领导、思政专家、本专业优秀学生为对象,进行采访、座谈、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接触身边的先进人物,让学生们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力量。同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推进,通过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以及邀请思政老师共同参与教研活动等工作来扎实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工作的建设,要求全体老师都要身体力行开始课程思政的建设,上好每一节课,把握好专业知识和思政的结合点,并将38门课次优秀案例汇编成《课程思政案例集》。

7)深化教学改革  尽显吾院华章

学院通过探索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考试评价机制等多种方式,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在理论层面上,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为构建多元化个性化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教学资料。在实践层面上,从试点教学开始,由点及面,探索实施特色授课模式;同时建立完善了考试评价新机制,将教学着眼点完全放到增强能力、提升素质上来。在成果转化上,实现了教学与科研两相长、两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积累总结的好经验,为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提供生动的实践素材;教师在科研中的研究成果,也为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科研能力不断增强,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8)加强中外交流  共品文化佳酿

为提高师生人文素质、拓宽国际视野,学院高度重视跨文化交流。2017年至今,已连续三年邀请来自各国的留学生代表来学院与师生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周”和双语俱乐部活动,并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为契机,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邀请外国留学生一起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通过系列文体活动、座谈研讨、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有效激发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热情,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9)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学院通过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增强校企合作的力度,与江西省立木企业集团、东莞市龙旺五金有限公司等多家合作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为学院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理论与实践相对接的平台,形成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实现共建课程、共享资源,协同培养创新人才。

10)携手约会晨光  自信我心飞扬

为了提高我院教学质量,培养学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院开设了特色晨读系列活动,并在每两周评选晨读之星、颁发流动红旗,自开设以来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支持。随着外语特色约会晨光系列活动的相继展开,我院学生能够有更加精彩的表现,温故而知新,提高专业素养,共同促进我院学院学风建设,营造良好语言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