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组织师生观看纪录片《袁隆平》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5-24浏览次数:13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为致敬袁老,发扬袁老的精神,2021年5月24日,经济管理学院组织全院学子观看纪录片《袁隆平》,以此激励我院广大青年学子守匠心,坚定初心,不断努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纪录片《袁隆平》很好地展现了袁老精神的真谛。在该片当中,可以直观看到,袁老如何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科学研究。当大量的农业专业的科研人员都认为杂交水稻没有研究前景的时候,正是袁老的坚持,最终实现了杂交水稻亩产千斤的理想。科学研究,显然要挨得住寂寞。




而影片内容当中,袁老研究杂交水稻的现实生活条件,也是非常艰苦的。在海南的实验基地当中,袁老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还要继续搞科研写材料。在这部电影的画面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袁老住的是茅草窝棚。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当中,袁老终于培育出了中国人自己的高产杂交水稻。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国士无双。对于袁老最好的哀悼,就是发扬袁老的精神,不让这种学术精神失去传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牢记袁老的嘱托,沉下心来努力学习,专心科研,接过接力棒,勇往直前,守护袁老一直守护的小家和大家。同时,我们要提倡勤俭,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不辜负袁老为我们带来的饱食环境,让我们热爱的国家变得更好!袁老,一路走好!

优秀观影心得:

这部电影用鲜活的艺术手法再现了袁隆平院士“心忧天下,造福人类,自强不息,勇攀高峰,淡泊名利的情操。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新一代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水稻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增加。他心系人民,呕心沥血,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为世界的粮食问题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60年代我国遭遇罕见的粮食饥荒,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无限的痛苦,他深有体会,这也激励他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而不懈努力。经过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试验,他最终获得成功,解除人民疾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他的这种心系于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情操很好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优秀的品质。本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观看了《袁隆平》后,进一步提高了对党的理解与认识,更加鼓舞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激励着我向组织靠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加强学习,学习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在行动上亲民爱民。也只有这样才会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2019级财务管理本科2班彭超


一粒小小的种子,却改变了世界的历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袁隆平,当时的第一代大学生,平凡的一个人,却有一颗不平凡的心,使得他创造了这个奇迹。《袁隆平》这部纪录片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他那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无畏困难,坚持不懈,倾其毕生的精力埋头研究杂交水稻的形象。

“只要有阳光,就会有生命的交响曲。”影片就是在主人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的宣言中展开的。一段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一个尊重科学、潜心研究生物遗传学的工程院士就这样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有人称杂交水稻是继中国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因为那是千千万万饱受饥饿的穷苦大众的救命草。“国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全国人民在遭受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饥荒后的强烈震撼。

每个人心中的成功标准可能不一致,但成功一定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袁隆平的成功告诉我们: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那么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有了明天的人,就没有眼泪,哪怕今天受尽了痛苦与灾难。因为在那段旅途中总有千万个声音在呼唤,激励他继续前行。

——2020级财务管理本科1班梁灿


这部纪录片用鲜活的艺术手法再现了袁隆平院士心忧天下,造福人类,自强不息,勇攀高峰,淡泊名利的情操。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新一代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水稻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增加。他心系人民,呕心沥血,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为世界的粮食问题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作为新一代青年,要深入学习以袁隆平同志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胸怀祖国、造福人类的远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尤其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那种乐观、奋进、坚持不懈的精神,那种大爱无疆的情怀以及深深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精神之光,值得永远铭记。

——2018级财务管理专升本3班黄晶平


观看了关于袁老的纪录片以后,我被袁老晚年真实可爱的生活打动了。让我不敢相信的是,年近九旬的袁老仍坚持工作,哪怕在身体状况很差的时候,也每天去办公室工作,开会,批文件,接待各种各样客人的拜访,这样的工作强度就算是年轻人也未必负担得起。

这部纪录片看的我格外心疼,由于心脏病和高血压的影响,袁老身体非常虚弱,可他还是要频繁的参加一些活动和会议,因此每次接到活动邀约,他的助手都会计算他从下车到落座需要走多少步,只为了能减轻他的身体负担。

袁老虽然年事已高,但想到重要的事就要求自己马上去做,他永远记得,吃饱对于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

袁老虽然已故,但心愿已成,中国人不再民贫人饥。如今,更有千千万万的学子追随着他的脚步,在研究杂交水稻的漫漫长路上继续努力,他们聚若繁星,照亮祖国的光明未来。

——2020级财务管理本科3班余细琴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坤,但我会想到“我最大的愿望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的袁隆平。

在他正当年少之时,他亲眼目睹了一个个中国人因为缺少粮食而被饿死,从那时起他便想让全天下的人能够吃上饭。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实现这种想法却是非常困难的。

袁隆平赞同过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经过两个春秋的实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最终才有了如今各种高产的水稻。

如今的盛世如他所愿,人们不再因为吃不上饭而焦虑,这一切都是因为当初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团队不懈努力换来的,因此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尊重粮食,杜绝浪费。

——2020级金融工程本科1班赖璇


Baidu
map